发布时间:2020-10-26 | 来源:沈阳市周易研究会 | 浏览次数:0 |
中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对于华夏子孙的健康及繁衍,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当今人们意识到治病不如防病,中医养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为实现我会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2020年10月25日,继我会中医基础普及班之后,时隔一年,我会又推出了《走进<黄帝内经>》培训课程。《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它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将《黄帝内经》引入我会课程体系,以易学研究者的独特视角进行课程设计,是我会不断完善易学实用体系普及工作的必然选择。 该课程由我会副会长,辽宁省特聘教授,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内经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辽宁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院长鞠宝兆老师主讲。鞠宝兆老师作为博士生导师,在大学任职的数十年一直从事中医药教学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黄帝内经》理论,对本次培训所授内容有着丰富的教学与实践经验。本课程共35个学时,分五天讲授,逢周日上课,来自全国各地近30名学员有幸享受到本次中医饕餮盛宴。 正式开课前,王炳中会长例行来到了授课现场并致辞,以下为王炳中会长讲话精髓整理。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迎来了复兴的历史机遇,我们学习、研究中华传统文化诸体系,首先要掌握大势,识大局,全面了解党中央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针政策。中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关于中医与易学的关系,说“医源于易”和“医易同源”都有道理,其区别在于内涵不同。伏羲易乃中华文化的总源头,其所蕴含的阴阳观、五行观、象理论等,都是中医学的基本要件,因此,“医源于易”没有异议。说“医易同源”当指《周易》而言。《周易》成书于战国年代,与《黄帝内经》成书时代相近,两者皆源于伏羲易。故说“医易同源”也没有问题。 三、我会开设《黄帝内经》课程的目的有三:其一,学好了《黄帝内经》,便掌握了中医的精髓,可达治未病及养生之目的。其二,深入了解了《黄帝内经》,可辅佐易学体系其它门类中关于人体健康方面的研究与论断。其三,《黄帝内经》的思维、观念与方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缩影,感悟《黄帝内经》,可有助于感悟大道。 四、我会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平台,是培养、发掘国学人才的摇篮,也是传统文化服务社会的基地。我会承办的“国学大讲堂”将常态进行国学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欢迎社会各界人士光临,共同感悟易道,增长智慧。 按照我会传统,每次开班前要行课前礼。鞠宝兆老师带领学员在屏幕前,向创易三圣——伏羲、周文王、孔子,向中医的始祖岐伯先生行注目礼,表达我们尊重先贤,寻根问祖的情怀。 第一天的课程,鞠老师以《黄帝内经》的发展和成书历史开篇,带领学员了解《黄帝内经》的理论体系和构建、基本内容、思维特色,介绍它与诸子之学的关系,以及引导学员对其名句进行鉴赏。整个课程体系,鞠宝兆老师将围绕《黄帝内经》其书,《黄帝内经》论阴阳五行,《黄帝内经》论生命结构,《黄帝内经》论精气神,《黄帝内经》论养生这五大版块,深度挖掘《黄帝内经》的精髓内涵。通过课程的学习,力求让学员了解中华医学宗祖之作《黄帝内经》,把握《黄帝内经》人体生命观,找到《黄帝内经》理论与易学的重要渊源关系,真正了解学习中医养生之法。
沈阳市周易研究会秘书处 2020年10月26日
|
上一篇:我会第11期姓名学培训班开班 |
下一篇:王炳中会长“新中国成立70周年基层行”宣讲第二站圆满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