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眼中的美人是什么样子? 精致的容颜,女的肤白貌美,男的英俊潇洒! 得体的妆容,精致的服装! 侃侃而谈,能于职场谈笑风生! 而今天我要说的这样一群美人,你未必经常见到。 2021年,沈阳市周易研究会《周易概论》课程在辽宁老干部大学北陵校区和三好校区同步展开,至12月初,一学年课程圆满结束。我会王炳中、王成桓、张珒源、徐雅萱、庞德智、李洪全、彭春文共七位老师参与授课。 






《周易概论》课程由我会设计,全年共二十五次课,内容涵盖周易的产生与发展,包括太极思想、阴阳学说、五行原理、天干地支、八卦图象、六十四卦等易学基础概说,《易经》、《易传》概念性、示范性的解读,以及包括六爻预测学、四柱命理学、风水学、姓名学在内的周易应用体系初识,还有最后的升华——周易与儒道文化。 七位老师的课程是一个系统,既各成体系又相互关联,构成了易学完整的大系统。课程以对文化负责的精神,立足客观、准确、全面、系统介绍《周易》文化,使学员们全面了解一部真实的《周易》,掌握易对中华文化的根源性作用以及对人们思维方式的深刻影响,使学员拿到继续研读儒家、道家等国学其它经典的钥匙,找到进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系的门径。同时通过对博大精深的易学文化的展示,使学员们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从而影响更对的后辈。丰富晚年的精神文化生活,使晚年过得更开心、更充实。
学员A已经93岁,牙齿已经掉光,当问起他是怎么来上课的,他说是自己六十多岁的女儿送他来的,女儿已经退休,在外边等着他下课再带她回去。  简单的描述,不华丽,那双长满老年斑的手,指着书中的内容和同学大喊着探讨,探讨声即使隔着很远也能听到。看着这一幕,胸口热流涌动。这求知的信念让人感动。 学员B因为腿受伤,但是身为班长,每次打车来上课,从不缺课,尽心为班级同学做好服务,在学习,在服务,在发光。 学员C,79岁,每次都是第一个到校,课间没事吃个山楂卷、吃个糖,说起话来就哈哈大笑,花白的头发烫着小卷卷,是个特别可爱的老太太,她说年轻的时候没机会接触,现在有了这个机会,了解一下《周易》到底是什么! 学员D,上课特别爱提问,一直属于求知未满的状态,每次上课都会做非常适合大家观看的笔记和用PS画八卦图,画也非常的好看,那股学习的劲头,让年轻人都折服。 
可能在你的想象中,退休的老人应该是河边拿着一根鱼竿,一坐坐一天;可能是追在孙子、孙女身后;可能是静静的坐在客厅的阳台上晒太阳的,可就是有这样的老年人,奔走在学习的路上,深厚的文化修养,自然形成一种儒雅的气质,以内在气质之美对抗衰老的容颜,不惧岁月的流逝,日积月累,微笑溢出,眼中有光,面相柔和。 其实我更经常见到的都是这样的情况。“哎呀,我对易经特别感兴趣,但是工作太忙了,实在没有时间学习,很遗憾呀!” “学习有什么用,还不如多上会班,赚点钱!” “《周易》不就是算命的吗?学那个有什么用!”“不知道到哪去系统学呀!” 不是忙才不能学习,而是因为不学习你才会无休无止的忙。 如果你不肯停下来用碎片化时间学习,认知升级,那么你永远只会低水平的重复劳动。 《周易》作为中华文明的母文化,历史上被誉为群经之首,三玄之冠,大道之源,被历朝历代所尊崇,更有“不读《易》,不可为将相;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之赞誉。2017年1月,中央两办颁布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吹响了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号角,《周易》纳入教育体系已成必然。



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当喧嚣的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有了一次次美丽的“邂逅”,中华文化基因逐渐苏醒,这时代的微熹,弥足珍贵。 白发戴花君莫笑,岁月从不败美人。 若有诗书藏在心,撷来芳华成至真。
沈阳市周易研究会秘书处 2021年12月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