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12-02 | 来源:沈阳市周易研究会 | 浏览次数:0 |
内容简介 本书收集了国学(儒释道)经典名言共3500余条,分君子篇、奋发篇、为人篇、处世篇、世事篇、哲理篇、为官篇、韬略篇、长寿篇九篇。从原文、出处、注释、译文、插图等几个方面分别阐述至理名言,使读者在阅读经典同时和现实产生共鸣,通过感悟世事人生来增加生存智慧。本书不失为难得的济世良药和人生指南。 作者简介 张中华,生于塞外兵家重地辽宁北镇。少时京城就读,青年赴内蒙农耕,其后军旅从戎。改革开放之后, 有幸步入辽宁省委、省政府、沈阳市政府机关。三十余载笔耕不辍,潜心理论研究,在国家和省级高端刊物上发表论著八十余篇,承担省、市软科学研究课题十余项,著有《改革大潮中的思考》一书。为政多年,曾担任辽宁省政府办公厅副厅级督察员、沈阳市政府副秘书长,受聘兼任辽宁省企业管理咨询顾问,辽宁省管理科学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现任沈阳市政府参事。 前 言 一个人,只有生理和心理上都处于良好的平衡、协调状态,才可称为身心健康。健康长寿是人的基本愿望,成功幸福是人的普遍期待。大千世界,森罗万象,芸芸众生,其事业取向不一,但每个人都追求成功幸福,都想健康平安。那么,如何才能实现这一愿望,最佳的捷径就是遵循“道”的指引。 在浩瀚的宇宙间,人类是渺小的;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生命是短暂的。人生没有回头路,因为时光不能倒流;人生也没有彩排,一切都是现场直播。许多人在经历了天真无邪、壮志无限、困惑无助的心路历程后,往往留下诸多遗憾,希望能用亲身经历所感悟到的人生真谛,再重新走一回,然而其愿难得,只能抱悔余生。 《圣经》上说,“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如何把握社会与人生的本质和规律,如何使自己的处世原则在理性而清醒的指导下坚定不移,靠“吃一堑,长一智”的一点点探索,不但会付出许多不必要的精力和时间成本,甚至会丧失历史性的机遇。人生有时顺通、得意,有时坎坷、苦恼,七情六欲与生俱来,需要我们正确面对。孔子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如何在顺境和逆境中及时地调整自己的心态,练就个人的定力,除了自身实践体会外,还要学习借鉴前人的经验并进行理性思考,以至于现代睿智之人在论今时总要谈古,为的是以古为鉴,少走弯路。 1968年,我作为北京知青到内蒙插队,农闲时听村上一位姓徐的先生说书,当讲到“酒、色、财、气”为人之四好时,他说:“酒是穿肠的毒药,色是刮骨的钢刀,财是惹祸的根苗,气是下山的猛虎。”故称其为“人之四害”。接着他又说:“没酒不成礼仪,没色路断人稀,没财便没世界,没气则被人欺。”反之,四者又是“人之四宝”。看起来双方的悖论各有其理,那又让人如何适从呢?还是古代先贤们回答得好,宋朝年间佛印和尚题道:“酒色财气四堵墙,人人都往墙里藏,谁能跳出墙跺外,不活百岁寿也长。”苏东坡和道:“饮酒不醉最为高,见色不迷是英豪,世财不义切莫取,和气忍让气自消。”清代张潮在《幽梦影》中说得更为切实:“酒可好,不可骂座;色可好,不可伤生;财可好,不可昧心;气可好,不可越理”。由此看出,虽然有些民间格言较为直白,但话糙理不糙,其中的辩证关系却蕴涵着深刻的哲理,可以触类旁通给人以启迪。古人说“水滴积多盛满盆,谚语积多成学问”。从那时起,我就开始注意搜集古往今来的各类民间谚语格言、名人名句。几十年来,汇集了几个本子,常常在闲暇或烦闷困惑时翻阅,有针对性地摘录出一些经典格言,不时地揣摩研读,细心品味,会觉得茅塞顿开,心境释然。“真言一句话,假言万卷书”,如果一生当中,能有一两句短语时时在脑海中指导我们的生活,那我们也是受益无穷了。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蕴涵着巨大精神力量。先哲们在经历世事沧桑后总结了晓以“微言大义”的至理名言,其语言精辟,内涵丰富,广博精微,寓意深刻,言有尽而意无穷,其聪明才智和远见卓识尽在这些联珠妙语之中。“以史为鉴,经世致用”,由此总想把它们编排整理成书,让更多的人能够在经典和现实中产生共鸣,通过感悟世事人生来增加生存智慧。如能手持一册潜心解读,逐句玩味(切忌一目十行,走马观花),研读久了,随时都可产生有“他心之助”的功效,从而既可知行并进,又可进德修业。儒、道、释作为中国三大传统文化,主导了我国两千多年思想文化的发展。孔子、老子从生活从宇宙出发,创立了极具普世价值的天才理论。一部《论语》和一部《道德经》,不但构建起中华文明的巍峨殿堂,也开启了中华民族博大的精神世界。儒道两家的思想犹如一个轴心的两极,儒家注重人的社会责任,强调积极参与的“入世”思想;与其不同,道家则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超然物外的“出世”理念;而佛家却是用虚幻的方式,关注人的“生命安立”,主张“执著是生命的责任,放下是心灵的解脱”,融汇于儒道之间。故常称为“儒家的智慧是德行的智慧,道家的智慧是自然的智慧,佛家的智慧是修行的智慧”。历来也有“道以治身,佛以治心,儒以治国”的说法。在传统文化中,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最深。孔子是世界文明史上的文化巨匠,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至圣先师,“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是中国人对孔子的崇高评价。在我国,儒家思想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形成和中国社会的发展,至今仍产生着极其深刻的影响。 有鉴于此,本书将国学中的儒道释思想作为主线,所汇集的中国古代圣贤先哲的经典论句,以先秦诸子百家为主,涉猎四书、十三经、二十五史等古代文献达70余部。其中除了摘选以孔孟老庄及荀子、墨子、管子、韩非子的著作外,还重点选载了我国最早的历史资料汇编《尚书》,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的《左传》和大政治家晏婴的《晏子春秋》,西汉淮南王刘安主持撰写的《淮南子》,宋朝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明朝洪应明编著的《菜根谭》、吕坤的《呻吟语》以及明、清两代增补的民间谚语集《增广贤文》和清末金兰编著的《格言联璧》等“集先贤警策身心,垂后人之良范”的一些警句和至理名言;摘选了一生追求立德、立功、立言(中国古代称之为“三不朽”),被誉为“百僚是式”的古今“完人”曾国藩的《曾文正公全集》,(注:因书中上述名人名著反复引用,故在出处省略其朝代和作者)。此外,本书还收编了部分古代民间谚语和诗句,其目的是通过广泛的采集,使经典涵盖的面更宽泛,奉献给读者的“文化大餐”更丰盛。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人们时常感到迷茫和困惑,许多人患有心理疾病。究其根源,古人注重“修内”,现代人注重“修外”,重名利追求而不重文化修养是当代人的通病,而文化则是调剂思想情绪的良方。经典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它承载着人类最基本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取向,蕴涵着丰厚的思想哲理和人文内涵,可以启迪人生、陶冶情操、塑造品德、净化心灵。故建议阅历较浅而怀有理想抱负的年轻人,似应更侧重于学习领悟儒家修身入世的思想,懂得做人奋斗的要则,为自己的成长之路打好坚实基础;阅历较深且事业有成的成年人,可以时常品味感悟道家的辩证哲学思想,理性从容地面对世事沧桑,使思维观念升华到一个至高境界。“儒道互补”可以帮助人们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把握不同的价值理念。 编者是本着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主旨来编撰的,当然,在“选”、“释”、“修”过程中,总会反映出编者的取舍旨趣,尤其在篇章的立题和导语中都不能离开与当今社会的结合。经过反复筛选所编入的古代名人名句,尽管在中华民族浩瀚的历史文化中,仅为九牛之一毛,但就这些先哲留下的思想精粹,也是我们一生所享用不尽的。为了便于查寻和系统思考,编者对每一条目都作了具有内在逻辑的细致分类和融会贯通性的编排,并对难懂的词句作了注译,以助于研读时参考。 全书分为九章,从修身做人到洞悉世事,从为官理政到举事韬略,从悟道达观到养生保健,不外乎涵盖修身和养生两个方面。有句话说得好,“人生有四个存折:健康、情感、事业和金钱。如果健康消失了,其他的存折都会过期”。鉴于此,本书除编纂了人生哲理方面的经典外,在最后一章又用较大篇幅编纂了有关古代养生保健长寿方面的内容。因为人只有把治身和养生这两方面的“道”都悟透了,才能够有完整的人格和健康的体魄,从而度过一个有品质的发达人生。 定价:39.8元 |
上一篇:第一届易学与当代经济建设国际研讨会【论文汇编】 |
下一篇:冰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