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12-02 | 来源:沈阳市周易研究会 | 浏览次数:0 |
《荀子》的智慧(一) 近些年来一直有一种现象,很多学生毕业和高考之后,从宿舍楼的窗户中抛出来庆祝的东西中最多的就是书本,然后焚烧的、撕毁的也大部分都是书;还有的学生说毕业之后就再也不需要读书了,这种认知对吗?这种论调其实是有问题的。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只是知识,到了职场之后学会的才是技能,并且随着岁月的推移,更加需要不断的完善自我,所以应该有要贯彻始终的学习态度才是。 《荀子》中说:“学不可以已。”说的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停止学习的脚步;之后更加进一步的讲明了学习应该秉持的态度,“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说的是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也没有强健的筋骨,却上能吃到泥土,下能饮到泉水,这是因为它用心专一的缘故。 蚯蚓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使用,更没有外物可以凭借,却可以使自己饱足而没有问题,凭借的就是它专心致志,精诚不懈的态度啊。如果谁有了这种态度,凭借着这种专研的精神成为独当一面的大家都不为过,更不要说仅仅衣食丰足了。因此秉持贯穿人生的学习,不停止我们努力前进的脚步,一定就能拥有最辉煌的人生。 《荀子》的智慧(二) 《荀子》的书中更加表明了一种态度,就是没有什么成功是能一蹴而就的,没有什么胜利是毕其功于一役的,一切都是自己不断努力的结果。有人想一夜暴富,偶尔会有这种情况的发生,但君不见这种来得轻松的财富,散去的更是容易;有人会一步登天,但是没有底蕴支持的地位,在更多的情况下更会一脚踩空。 所以《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想要行到千里之外,就要从脚下开始行走;想要形成江海,就要从小溪开始汇聚。如果做事不从一点一滴中做起,那就不可能有所成就,因为基础不牢固。时间可以相对压缩,但是绝对不可以省略。中国改革开放,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完成了发达国家一百多年所经历的事情,因为可以借鉴,但是不可以把时间完全省略,因为我们自己也需要积累。所以“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想要长成参天大树,就要一毫一寸的生长;想要成为万丈高楼,就要一砖一瓦的积累;想要完成远大的目标,就要一天一月去进行,这才是正确的态度。 《荀子》的智慧(三) 书中更说了追求进步,除了学习的态度,坚定不移的意志之外,还需要的就是学习的环境。需要有一种好的学习氛围,有志同道合的同伴,把臂携手共同进步,才会让学习的效果凸显出来。 《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说的是杂草长得杂乱无章、东倒西歪,因为身边都是同类,大家就全都随意生长。但是如果有那么一株杂草长在笔直的麻草中间,那么不用去扶助,不用去矫正,这杂草自然就会笔直不歪了,这就是环境的作用。因此学习的时候如果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彼此勉励的学友,一定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周易•兑卦》中说:“丽泽,兑,君子以朋友讲习。”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两泽并连在一起,互相浸润,象征欣悦。君子欣悦于朋友之间相互讲解道理,研习学业,因此学习的环境和同伴同样重要。 《荀子》的智慧(四) 书中还说,学习的时候不可以闭门造车,一定要多听、多看、多学习。过去科举制度的时候,从读书人考到秀才大部分要靠熟读经史子集会诗词歌赋,想要从秀才考到举人乃至于进士,就要对具体的事情或者政务有相当了解,对时事的论述一定要切中要害。所以很多的读书人要做的事情就是去游学。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眼界开了,看问题的角度自然就不同了。 而今坐地日行八万里不再是遥远的梦,所以多了解别人的观点、多知道别人的体会,即使自己很强,也完全可以起到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作用。所以《荀子》说:“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意思是不登上山巅,就不知道天有多么高远,不面临深渊,就不知道地有多么深厚。不去开拓眼界,不去增长见闻就不会知道自己还有很多不足之处。 《荀子》的智慧(五) 《荀子》说:“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说的是没有什么事情是无缘无故发生的,一定都有他发展的脉络和迹象,包括身处或荣或辱的境地,都是各自的品德招致的;没有孩子是突然变坏的,没有人是随便成功的。肉腐烂了自然招致蛆虫;花朵盛开了自然吸引彩蝶;平时积累的行为就会看到人生未来的走向。 某个傍晚的渔村,一对夫妻正在讨论他们还有四天归来的两个儿子,外面突然狂风大作、大雨瓢泼。这时这对夫妇的门被急促的敲开了,邻人说灯塔看到有渔船在远处挣扎,想让他们夫妇帮忙一起救人。明明知道这种天气很可能救人不成自己反而丧命,而且救的还不是自己村子里的人,但是这对夫妻只犹豫了刹那,就带着救人的东西开着渔船就冲向海中,和村里人一起冒着滔天的巨浪,顶着骇人的狂风冒死救下一船的人。当这艘船上的人安全登陆的时候,他们才发现,其中居然有那说四天之后才会归家的两个儿子,带着满身的海水颤抖的站在他们面前…… 这对夫妻充满了庆幸,抱着他们劫后余生的儿子们痛哭不已。有一句话叫做送人玫瑰,手留余香;他们对他人一时的善念,收获了自己的一个完整的家。所以《荀子》说:“荣辱之来,必象其德。”他们是痛苦还是喜悦,就看他们平时的想法和作为。 |
上一篇:什么是马虎?(庞德智) |
下一篇:易学六人行——白夜追凶(王聿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