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到底是一门什么学问,应该怎样学? 王炳中 提要:本文详细介绍了易学的起源与发展,细分了易经、周易、易学的概念,阐释了易学到底是一门什么学问阐发了易学道与术的关系,讲解了当代人为什么要学周易,介绍了从古至今的起卦方法,最后重点分享了学习周易的最佳门径。
《易经》,被认为是一门极具神秘色彩的经典,有兴趣者众。但由于易学体系驳杂,当代人对其了解的角度不同,造成窥其全貌不易,用“盲人摸象”来形容恐不为过。那么,易与周易、易经是否是一回事?周易的本质是什么?今天为什么还要学习周易,应该怎样学? 笔者结合30余年的研究感悟,意在通过此文把相关问题说清楚,使易学的当代价值得到最大的彰显,使这门古老的学问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洪流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易学的起源与发展 (一)易卦符号——易文化的发端 大约8000多年前,三皇之一的伏羲,“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系辞传》中的这些论述讲的是,伏羲通过观天察地,观自然之象画出了八卦。通过对黄河中出现的龙马背上“河图”的研究定出了先天八卦。伏羲发明了八卦,又推演出了六十四卦,创立了易学符号体系,易文化也从此创立。 伏羲为什么要画八卦呢?《系辞传》中讲得也很清楚,“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说卦传》开篇也言到:“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shī)。”两者合起来意思就是说,伏羲看到世界纷繁复杂,百姓认识这个世界很困难,于是创立了八卦。通过八卦对世界万物进行分类,便易于认知了,这是画八卦的第一个目的。第二个目的是,借助所谓“神明”之力,预知未来。画八卦的第一个动因,衍生出了后来的哲学思想体系。第二个动因,衍生出了易学实用体系,这就是易学道与术的起源。 需要强调的是,六十四卦不是文王所“演”,是伏羲时代便已创立。过往受司马迁《史记•周本纪》“西伯盖即位五十年,其囚羑里,盖益《易》八卦为六十四卦”,《史记•太史公自序》“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及司马迁《报任安书》“盖西伯拘而演周易”的影响,人们往往认为将八卦演成六十四卦是文王所为,其实不然。根据最晚完善于战国的《系辞传》描述:“……盖取诸‘离’……盖取诸‘益’……盖取诸‘噬嗑’”等等。不难知晓,上古之时便有了六十四卦。同时,《周礼》:“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cáng),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而目前最具倾向性的认知是,连山为夏朝的易,起于艮卦,艮为山,故称连山;归藏为商朝的易,始于坤卦,坤以藏之,故称归藏;周易起于乾卦,为周朝的易。显然别卦六十四卦不是文王所为。 (二)易经——周文王对伏羲易的解读 伏羲发明了易,便于世人梳理纷繁复杂的事物,认识变化万千的世界。同时可以逆数前瞻,增强预见性,以抵御自然的侵害。百姓代代应用,代代相传。到了商末周初,文王在对易的研究及应用中,发现伏羲易之符号太抽象难明,不易满足当时世人对占卜及认识世界的需要,于是携同其第四子周公,先后为六十四卦作了卦辞和爻辞。人们再进行占卜时,通过直读易的卦辞和爻辞,便可得出结果,使占卜不再抽象。同时,易从此有了“经”,也就是后世所说的《易经》,易才会有后来的“群经之首”之说。但不管怎么说,这都应该列为对伏羲易的发展。 文王为什么要作卦辞爻辞呢?《系辞传》中多有描述:“系辞焉而明吉凶”“系辞焉,以断其吉凶”“辩吉凶者,存乎辞”“系辞焉,所以告也”,意思都是在说是用于占卜而断吉凶的。从卦爻辞本身,也足以看出主要是断吉凶之用。但卦爻辞也不仅仅是用于断吉凶的,很多卦爻辞中还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比如“亢龙有悔”“履霜,坚冰至”“谦,亨,君子有终”等,都可谓指导人们行动的哲学纲领。《系辞传》中“圣人之情见乎辞”“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讲的也是这个意思。由此也可见,作为卦爻辞的《易经》,也是哲学思想和实用体系、道与术并存其中的。 伏羲时代是没有汉字的,因此更谈不上卦名。汉字到了距今4700多年前的黄帝时代才出现,那么,卦名是哪个时代由谁创立的呢?按照朱熹的观点,卦名是由周文王编撰的,卦名是对一卦内涵的高度概括,可谓提纲挈领。从《帛书易》中八卦卦名、六十四卦某些卦名与流传下来的卦名的不同,我们可知卦名的出现、流传时间不会太早。 (三)易传——孔子对《易经》的解读及对易文化的独特阐发 到了春秋时代出现了思想巨匠孔子,“孔子晚而喜易”,在他55岁辞去了代理丞相一职开启了十四年周游列国之后,便酷爱《易经》了,以致“居则在席,行则在囊”“韦编三绝”。同时,他感觉到卦爻抽象难明,经文晦涩难懂,于是便带领其弟子为易作了《系辞传》等七传十篇解读注释文章,后世称其为《易传》。因为《易传》包含对《易经》的辅助解说,因此后世又将其称为“十翼”,也就是易的十个翅膀。这十篇文章既对易学思想进行了高屋建瓴的阐发,还详细地讲解了古代的蓍草占卜之法,使蓍草占卜之法得以流传。甚至《说卦传》还专门讲解了占卜所用的八卦卦象理论。因此可以说,《易传》也既是哲学思想著作,又是卜筮机理之书。《易传》虽成书于战国中晚期,但为孔门之作是没有异议的。 综上,孔子的《易传》,既是对《易经》的深度解读,又是对伏羲易的独特阐发,也可谓对伏羲易的重要发展。 (四)周易——易经与易传的合体 易学需要继承,也需要发展。没有对易学的继承,易便早已失传;没有对易的发展,也不会有后世易学的兴旺。 伏羲创立了易文化以后,历代先贤多对其倾注心血,传承、研究、应用、发展,并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其中贡献最大的当属两人——周文王和孔子,一个系了辞,一个著了传。汉代始,便把《易经》和《易传》合起来称为《周易》,因为文王与孔圣皆处周代。同时,也将其二人和伏羲并列,称为创易三圣。正如《汉书•艺文志》所言:“易道深,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三古,指伏羲时代的上古,文王时代的中古,孔子时代的近古。孔子对易深层次的介入,使易的思想性更加凸显,使易的流传更为广泛。 我们站在伏羲符号易这个高度之上俯视后世易学的丰富与发展不难得出:文王周公的卦爻辞、孔子的十翼,尽管极其重要,但也不过是对伏羲易的各自解读而已,研究易学,还要“还本归宗”“探本溯源”,追寻“本义”! (五)五行、干支体系的完善及与易卦的结合——汉代对易学的再发展 随着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社会地位的不断提升,更因为易文化的学术价值,《周易》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孔子弟子商瞿的再传弟子把周易传到了西汉。 人们又不满足于通过卦爻辞直读式的占卜方式了,因为一者,卦爻辞还是比较晦涩难明,二者卦中所蕴含的信息很难通过卦爻辞全部准确解读出来,于是,著名易学家京房先生在其师焦延寿学说的基础上创立了“京氏易学”,并著有《京房易传》等十余部著作,开启了后世术数的先河,甚至被称为今文易学,而费直研究的经传解易,则被称为古文易学。京房发明的占卜之法——纳甲法(又称六爻法、火珠林法),比起卦爻辞的解读法虽然复杂了,但可操作性更好,规则性更强,信息量也更大。同时,在起卦方法方面也开创了新局面,发明了“以钱代蓍法”,就是使用三枚铜钱摇卦取代了过去的蓍草起卦法,使起卦方法大大简捷,以致这种起卦与断卦方法一直流传至今,世代不衰,而蓍草起卦法却鲜有人使用了。 更重要的是,汉易的象数体系把阴阳五行、天干地支、天文星象等与易卦进行了完美的结合。在《周易》的《易经》与《易传》中是没有系统的五行概念的。《说卦传》中虽有“乾为金”“巽为木”“坎为水”“离为火”之词,但却没有五行土,更没有涉猎五行之间的关系,因此可以判断,这个金、木、水、火仅是指自然界中的金属、树木及水与火,并非系统的五行之意。 天干地支的出现虽早于《易经》,更早于《易传》,但在《易经》中也只是零星出现用于人名和时间概念的甲、乙、庚、巳四个字,《易传》中并没有提及。也就是在《易传》成书之前,干支体系是没有与以易卦为主体的易文化结合起来。然现在看来,五行与干支体系对于易学的道与术还是具有独特作用的。把五行与干支理论应用进去,促进了对于易学思想的理解。在易学实用体系方面甚至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在汉代象数易学发展起来之后,五行体系、天干地支与六十四卦便扭合在了一起,丰富了易学实用体系分析问题的手段。易学象数体系的确立,使易具有了更多的实用功能,但同时也增加了易的神秘色彩。同时,易文化能够代代不衰,深入人心,和易学象数体系的发展是分不开的。因此不能不说,这也是对易文化的一种发展。 (六)易图——宋代对易学的再发展 大家熟知的太极图、八卦图、六十四卦方圆图、河图洛书等易图并非远古就有,因为没有任何古迹书籍传承下来,一直到了宋代才出现。最初是由传奇人物陈抟传出,而陈抟又得于所谓的世外高人。直至经北宋五子传至南宋理学集大成者朱熹,朱熹和弟子蔡元定将其置于《周易本义》等著作卷首才得以传播开来。 宋明理学的开山鼻祖周敦颐的太极图,特别是仅仅249个字的《太极图说》,把这个世界从无到有、从生到已、从蛮荒到文明从哲学层面讲得清清楚楚,为中华文化在后世的传承及在各领域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文字产生之前是符号,易图是易学符号的集合。用文字去表述易学思想,难以尽言,更无法尽意,正所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而对符号的理解,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却可以引人入胜,引起无限的遐想,因为易学智慧尽在图中,就看你能挖出来多少!这些易图对于理解易道,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没有易图的出现,没有这些易图对易的发展,现在研究起易的诸体系一定会费解得多。因此,易图也是易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对易学的重要发展。 宋代之后,元明清的易学基本以继承和拓展性阐发为主,再无创造性成果。也许可以说,至宋易学体系基本完备。 二、易学的本质 (一)“易”字的内涵 易,上日下月,日代表白天,月代表黑夜;日为阳,月为阴。可见,易就是讲阴阳变化之道的,因此,庄子概况《易经》才用了“易以道阴阳”。 (二)“爻(yáo)”字的内涵 爻是构成一个卦的基本单位,用相连的和中断的横画表示。爻有两种,一种是相连的,表示为“——”,称阳爻;另一种是中断的,表示为“- -”,称阴爻。爻其实是效法万事万物变化的,和“效”字相关联,故《系辞传》才有“道有变动,故曰爻。”该字其实是用蓍草交错数卦的象形,故《说文解字》才有“爻,交也”的解释。 (三)“卦”字的内涵 卦,是由阴阳爻构成的反应自然和社会变化规律的三画或六画的符号。该字由“圭”和“卜”构成,圭字为古代测量日影的工具形态,卜即为占卜。日影是在不断变化的,和“易”字同理。故此,《说文解字》才将其解释为“卦,筮也”,即是用来占卜的。 (四)易学的概念 易学,是研究自然和人类社会群体与个体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的学问,研究理论包括伏羲符号易、《易经》、《易传》,以及后世历朝历代研究解读易的学问。因此,易学不仅仅限于周易,也当包含汉易、宋易、明清易,当然也包括现代易学。汉代以前对易学的称呼就是一个“易”字。易学是文化不是宗教。 易学既研究自然,又研究人类社会,更主要的是研究两者的关系,所以,又可称为“天人之学”。“天人合一”思想是易学的一个重要思想。 在社会方面,既研究群体,又研究个体。研究群体方面,便是易的哲学思想;研究个体规律方面,便是以预测为主体的易学实用体系。比如,人都要经历生长壮老已的过程,这是人生的群体规律;而不同的人,每个人的人生又有着各自不同的生命规律,性情有差异,感情有差异,健康有差异,事业有差异,财富有差异,六亲有差异等等,而每个人的这一规律是可以通过命理学等易学实用体系去探究的。人们如果掌握了这一规律,便可以更好地顺应自己的自然,更好地完善人生。 科学发展到了今天,基因理论、量子理论等越来越多的前沿科学在和我们古老的易学实用体系产生碰撞。在个体规律探究方面,越来越殊途同归。而两者相较,相差了数千年。 (五)易学体系 易经,因其发端久远,博大精深,被儒家誉为“群经之首”,被道家誉为“三玄之冠”,可谓中华文化的总源头,渗透到了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太极、阴阳、三才、四象、五行、八卦等奠定了中华文化诸分支学科的基础。 易学,狭义来说只有易的符号体系、经文和易传方为周易范畴。但广义来论,易的辞象预测法、梅花易数、六爻预测学等也当是易学的组成部分,属于发端于汉代的象数易学范畴。六爻预测法只不过是对《系辞传》中大衍筮法起卦方法及论断方法的变革而已。这些分支科学探究的是事物的微观规律。 更广义来说,四柱命理学、风水学、姓名学等等,也都可以纳入易学实用体系范畴,因为这些分支学科都是探究规律的。风水学也只不过是从人居环境角度来论易道,姓名学只不过是从名称的角度论易道。究其实,阐述的都是自然和社会、群体与个体规律而已。而且它们的理论基础都是易学范畴的太极、阴阳、三才、四象、五行、八卦等。 因此,易学包括哲学思想和实用体系也就是道与术两大方面。同时,这两大体系都很重要,一个形而上,一个形而下;一个揭示群体,一个揭示个体;一个阐述宏观,一个阐述微观。且两者相辅相成,互相助益,密不可分。 三、当代为什么要学习易学? (一)党中央对易学文化的重视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对以易学为根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予了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外演讲中,数十次引用《周易》经典。“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凡益之道,与时偕行”“见善则迁,有过则改”“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易传》中的这些名言,都是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引用的。 2017年中央两办下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016年科技部、中宣部发布的《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在132个基准中,把“阴阳五行、天人合一、格物致知”列入第9个基准点作为国民必备的科学素质。教育部把太极图、六十四卦等易学相关内容纳入高考数学试题中。所有这些,都为我们易学文化的学习、研究、传承、应用、弘扬指明了方向。 (二)易学为修身齐家治业提供智慧滋养 易学虽肇端于6000多年前,然易学思想与时偕行,易学仍然是修身齐家,事业发展,企业经营的思想源泉,掌握了易之道,会使人更有智慧,生活更幸福,事业更成功。以易学为根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易学体系的太极思想是整体观、群体意识、大一统思想的根源,乾坤之道中体现着上下级关系的灵魂,阴阳之道、五行生克贯穿在各种人际关系之中,物极必反思想使我们得意不忘形、失意不丧志,韬光养晦思想使我们能够在困顿中蓄积力量东山再起。 (三)易学是进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诸领域的阶梯和钥匙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道文化和器文化,易学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因此,无论是道文化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以及其它诸子百家思想中,还是中医、武术、建筑,乃至琴棋书画诗酒茶等器文化中,都点点滴滴渗透着易学思想。因此,要想快速进入、准确把握这些优秀文化,直至达到高境界,易学基础都是不应逾越的知识体系。从易学视角学习感悟国学,可谓由表及里,触及了灵魂,拿到了钥匙。 四、怎么看易的道与术、思想与应用? (一)易道体现在哪里? 1.体现在卦爻符号中 易卦符号是易学的基本构件,易道首先在卦爻符号中体现。一个卦六个爻,阴阳不同,蕴藏的信息不同。六个爻从初爻到六爻位置不同,蕴藏的信息也不同。初爻三爻五爻称阳位,二爻四爻六爻称阴位。阳爻居于阳位为当位又称得正为吉,居于阴位为不当位或称不得正,则为凶;阴爻居于阴位为当位又称得正为吉,反之为不当位、不得正,为不吉。卦中相邻两个爻阴阳属性的不同,反应不同的吉凶信息。阳爻在上、阴爻在下为阳乘阴,或称阴承阳,为吉;反之阴爻在上、阳爻在下为阴乘阳,或称阳承阴,为不吉。 一个卦分内卦和外卦,上下两个卦的三个爻分别称为天爻、地爻和人爻,也就是所谓的三才。上爻为天爻,下爻为地爻,中爻为人爻。而上卦和下卦天地人对应的爻称为相应,上下卦同位之爻阴阳相反为正应为吉,相同为敌应为不吉。上下两个卦之人爻,也就是整个卦的二爻和五爻为得中,显然也为吉。 同时,从初爻至六爻,代表了从内到外,从近及远,从下到上,从脚到头,从地到天,从发端到终结等,对世事进行了时空的界定。 正是卦爻之间存在的这些关系,才对应了万千的世界,百味的人生。同时,文王周公正是在这些原理的基础上撰出了变化多端、吉凶悔吝的爻辞。 现以“水地比”卦六二爻举例说明之: “水地比”卦,六二爻为阴,与九五爻之独阳阴阳相应为正应。二爻得中得正,五爻得中得正,绝佳之应,且在六二通往九五的途中没有阳爻干扰,故为吉。因此,文王周公的爻辞撰曰:“比之自内,贞吉。”意为六二发自内心的与九五相应,贞正而吉祥。 2.体现在易的衍生体系中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系辞传》的这段论述,讲的是《易经》八卦的一种数学逻辑由来。即由太极衍生出两仪,即阴阳;由阴阳再衍生出四象,即老阴、老阳、少阴、少阳;由四象再衍生出八卦,即乾、兑、离、震、巽、坎、艮、坤。以此类推,在经过第四变生出十六变卦,第五变生出三十二变卦,第六变后,易学的六十四卦便产生了。到了宋代,先贤依据这个论述,用图表达了出来,便是《周易本义》卷首的“伏羲八卦次序图”和“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图”。见下图: 八卦、六十四卦的这个衍生过程蕴藏着宇宙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衍生规律,是易道的重要藏身之所,我们掌握了这一规律,便可更好地道法自然,更好地修身齐家与治业。 3.体现在《易经》的经文中 《易经》是由六十四卦的卦辞和爻辞组成,卦辞爻辞又称经文。卦辞每卦一条,共64条;爻辞每爻一条,共386条(乾坤两卦多用九用六)。卦辞多半是对一卦的高度概括,爻辞是对每一爻的解释。爻辞不管是卜辞、叙辞、戒辞,还是励辞,其中都蕴藏着深刻的哲学机理。“履霜坚冰至”“同人于宗,吝”“干父之蛊,用誉”“不出门庭,凶”等等,除了直接的意蕴之外,都有着深层次的内涵,经文中蕴藏着易道大智慧。 4.体现在《易传》诸篇中 《易传》包括和《易经》经文关联的“彖传”上下和“象传”上下,以及“文言传”。“彖传”每卦一条,是孔系对卦辞的进一步解释;“象传”每卦一条,共64条,是孔系从另一角度对卦辞的解读;每爻也有一条,是孔系对爻辞的进一步解读。《易经》分上下两经,所以,对应的“彖传”和“象传”也分上下。“文言传”是孔系对乾坤两卦从哲学角度的深度阐发,其思想对后世影响巨大。 《易传》还包括和《易经》没有关联的“系辞传”和“说卦传”。“系辞传”是孔系在《易经》基础上对伏羲易的独立阐发,说在《易经》基础上,是因为其思想有《易经》乾坤两卦的印记,同时又有对经文的部分例解;说独立阐发,是其大部分内容是对伏羲易的全面系统解读,这些内容在《易经》中是没有的。“说卦传”是对八卦的阐释,此文是八卦卦象的宗祖之作,又是先后天八卦图的文字源头。 《易传》第三部分内容是“序卦传”和“杂卦传”,这两篇是讲解“易经”卦序的,“序卦传”便是讲解经文卦序,“杂卦传”则是从另一个视角为六十四卦排序。 《易传》思想深邃,中华文化味道浓郁,对天地之道的阐发深深地影响了中华文化。易道智慧在《易传》中体现得最充分。此文仅以《系辞传》一段论述窥其全貌: “阳卦多阴,阴卦多阳,其故何也?阳卦奇,阴卦偶。其德行何也?阳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阴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简单翻译过来就是:阳卦阴爻多,阴卦阳爻多,比如代表男性的震卦、坎卦阳卦,都是两个阴爻,一个阳爻。代表女性的巽卦、兑卦阴卦,都是两个阳爻,一个阴爻。为什么这样相反呢?其反应什么人文现象呢?阳卦一个上级两个下级,为君子之道;阴卦两个上级,一个下级,为小人之道。很显然三个人的一个群体,一个上级、两个下级方为道。 5.体现在易图体系中 易图从宋代发端,后世论易的著述便没有离开过。这些易图,对于深度理解易之道,可谓捷径。其中最基础、应用最广的属太极图和先后天八卦图。本文仅以太极图为例简要诠释其中的奥妙。 阴阳是易学体系最基础、最重要的概念,而太极图简明地图示了阴阳变化之理。如图太极图的1位,是阴气盛极复阳之时,相当于一年的冬至,一天的子时正。阳气从此而生,阳长阴消,到了3位,达到了阴阳均等平衡之时,相当于一年的春分,一天的太阳初升。阳气继续上升,到了2位,阳气达到极限,也就是所谓的纯阳之态,一年相当于夏至,一天相当于正午之时。至此,阳气开始消减,阴气开始上升,到了4位,阴阳再次平衡,相当于一年的秋分,一天的太阳落山之时。阴气继续增长,阳气继续消减,直至复归1位,阳气消尽,抵达纯阴,又回到了冬至前夜。
上述过程,循环往复,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周而复始,这一阴阳变化规律,反映了时间变化规律,同时,反映的更是生命的变化规律。我国是农耕文明,反映的便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庄稼生命规律。植物是这样,动物乃至人何尝不是这样呢!我们要道法自然,便是要效法这一规律。 1位纯阴天气最冷故为冬季为水,所以,生命始于水。2位纯阳天气最热故为夏季为火,生命最盛。3位阴阳平衡,适合生命生长,同时,又是阳气上升之时,故为春为木。4位阴阳平衡,适合生命的存在,同时又是阳气收敛阴气增长之时,故为秋为金。于是,五行便产生了。 阴阳理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基础、最重要的原理。至于为什么1、2、3、4分属水、火、木、金,土又在哪里,它们和仁、义、礼、智、信又是什么关系,笔者将在专篇中论述,此文非专论,故及此为止。 试想一下,如果没有上面的太极图,我们理解阴阳变化之理以及由此衍生出的一系列理论一定要费解很多。太极图是这样,其它的易图也是一样,对我们理解易道都具有直观的价值。甚至对于理解道家思想等其它国学体系也具有独特的助力。 (二)略谈易术 易术也可称为数术。术是具体的手段方法,是道的落地。术的概念极其广泛,在中华文化长河中已经远超易学的范畴。中华文化自古离不开术,人们的生产生活需要术来创造,比如算术、技术、医术、手术、武术、艺术、美术、造纸术、烹饪术、方术、法术等等,数不尽数。 其中数术,是易学理论最直接的应用,包括六爻预测学、梅花易数、奇门遁甲等预测学,四柱命理学,风水学,人相学等等,其理论基础都是阴阳、五行、天干地支、二十四节气、天星体系等,其价值都是对各种规律的探究。而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及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是独立于易卦体系之外的一套系统,但干支的排序也是对自然与社会规律演进的阐发。干支之间的关系,反映了纷繁复杂的自然和人类社会运行中的种种规律。干支体系历史久远,最早用于纪时之用。按照后世的观点,该体系产生于黄帝时代,大约距今约4700多年。殷商遗址甲骨文中便多有出现,说明那个时候干支已经应用。到了汉代,创立了象数易学,汉易又把干支体系和易卦体系融合了起来,此后,在数术体系中干支便和易卦并肩而行,不再分割。 最晚到汉初,干支便被系统赋予了阴阳五行内涵,不同的天干和地支对应不同的阴阳与五行,十天干之间、十二地支之间存在生克合冲等关系。从此以后,天干地支便没有离开过阴阳五行,只要干支一出现,阴阳五行便已隐在其中。因阴阳、五行是易卦体系的内容,因此,人们才把周易预测学等体系说成是周易。 清代的《四库全书》把与易的经传相关的书籍排在了经部,但把周易预测等实用体系的著述却置于了子部。 (三)易道与易术的关系 1.易学发展的各阶段都是两大支脉并行 易学包括两大支脉:一个是道,一个是术。一个是阴,一个是阳。一个是形而上,一个是形而下。道是宏观的,术是具体的。道是高屋建瓴的,术是道的落地。道与术从易文化创立时起,便一直相伴而生,相伴而长,互相促进,密不可分。 易卦符号为占卜而创,但其中也蕴藏着逻辑思想,占卜为术,思想为道。《易经》卦爻辞多为卜辞,卜为术,但辞中也有道。《易传》诸篇多为哲学著述,为道,但大衍筮法便出自《易传》名篇“系辞传”,可见其中也藏着术。而且,“说卦传”可谓象术易学的发端。根据易学原理,任何事物都分阴阳,没有例外,纯阴不生,独阳不长。那易学本身,分阴与阳、道与术就不足为怪了。 伏羲时代文明始开,应该是以术为主的。文王也是道术兼修以术为主的。《易传》基本是哲学著作,但孔子的精彩占例也流传下来很多,在《孔子家语》《乾凿度》《论衡》《诚斎杂记》《中备》等古籍中都记载了孔子占筮的例子,《帛书易˙要篇》中孔子还用“吾百占而七十当”来评价自己占卜的准确率。可见,孔子是“理用兼顾”、道术双修的。然《帛书易˙要篇》也记载了孔子对于易之道和术的看法,他自言:“《易》,我后其祝卜矣,我观其德义耳也。”“吾求其德而已,吾与史巫同途而殊归者也。”可见,其是以易道为主。 两汉易学总体是以孟京的象数易学和费直的经传体系演进和传承,回顾汉代易学就是一个道术并进的传承发展脉络。 宋代易学是易学发展的顶峰,朱熹是宋代易学道术兼修的代表。其理学成就不必多言,在易学应用包括风水理论方面,也堪称大家。在《朱子语类》中有下面的记载:“冀都(即北京)是正天地中间,好个风水!山脉从云中(内蒙古托克托县)发来,云中正高脊处。自脊以西之水,则西流入于龙门西河;自脊以东之水,则东流入于海。前面一条黄河环绕,右畔是华山耸立,为虎。自华来至中,为嵩山,是为前案。遂过去为泰山,耸于左,是为龙。淮南诸山是第二重案。江南诸山及五岭,又为第三、四重案。”讲的是冀都风水,适合做都城。朱熹之后,又有一些学者相继论断,至元朝元大都开始建立,明清继续以之为都城。 沈阳市周易研究会会训“理用兼顾”也是承袭古圣先贤的易学思想。 2.易道与易术的关系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器为工具及工具行为。我们也可以将其修改为“形而下者谓之术”,器是道的落地,术也是道的落地。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道与术不冲突、不矛盾。道隐术中,术中藏道;道无术不显,术无道不成。要想使术精湛,离不开道的指引,无道之术没有价值。四柱命理学中有道,六爻预测学中有道,风水理论中有道,中医理论中也有道。民国大家袁树栅曾就易道与易术的关系进行精辟论断:“卜虽起于数,而实根于理。就卜以言理,则理愈显;就理以论卜,则卜愈神。要之,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而已。” 易道与易术的关系,好比乾与坤、天与地的关系,好比企业领导与员工的关系。没有企业领导的部署,企业员工便无事可干。同理,没有员工的积极工作,落到实处,领导的部署也成空中楼阁失去了意义。 3.易道与易术哪个更重要? 尽管易道与易术好比乾坤天地孪生,相辅相成,但如果一定要分清易道与易术哪个更重要,那毫无疑问是道更重要。因为易道影响的是思想方法、思维方式,解决的是战略的、大局的、宏观的、长远的,而易术解决的是战术的、局部的、微观的、短期的。思想方法、思维方式是对人与人、群体与群体、国家与国家影响最深远的因素,是文化的外在表现,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正是文化差异造成。 易道是中华哲学的总根源,说易乃群经之首、三玄之冠、大道之源,皆是从易道而言的,并非指易术。以易学为根源的中华道文化深深地影响着一代代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观念,生活习惯,审美标准,构成了中华民族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之魂。 因此,研究易学,还是要以易道为主,易术为辅。这也是先贤所言“善易者不占”的一个内涵。也可以说,研究易学的终极目的是悟道! 五、卦是怎么起出来的? (一)起卦的缘由 易卦符号是先祖伏羲创立的,64卦反映了纷繁复杂的自然和人类社会,384爻所藏信息更是爻爻不同。那么,后世针对某种状态、某件事情会有一卦与其对应,那这一卦是怎么确定的呢?这里就涉及一个起卦方法的问题,就绕不过古代所称的占卜,今人所称的预测。 不可思议的现象不少见,研究了很多年的《易经》,甚至很多卦爻辞都能背诵,但却不知卦是怎么来的。若止于此,会严重影响对易道的探究,对博大精深的易学思想的感悟。 预测,究其实是探究事物未来的发展变化规律。当我们准备做某件事情的时候,我们都希望能有一个好的结果,也就是成功。但事情不可能都成功,如果我们提前知道了,便可以利则趋之,不利则避之,正所谓趋吉避凶。如果要通过易卦的方法,这个时候就要起卦,看看所做之事在什么卦中,便可通过该卦卦爻辞等的提示确定应对之策了。研究易学应该要学会起卦。 (二)起卦的方法 古今起卦方法不同,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三类方法。 在汉代以前,起卦的方法就是所谓的“大衍筮法”,《系辞传》的这段文字做了较详细交代:“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 揲(shé)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具体使用50根蓍草,去除一根不用,余下49根进行揲蓍。我们研究会授课的明易堂49个座位就是依此而设。经过三六一十八变,便会得出一个卦。这个揲蓍的过程其实就是模拟自然的过程:先分天地,再得三才,体现四季,考虑闰月。显然这个过程很繁琐,经我会《易传》课教学演示,大约需要20分钟时间。因此,到了汉代,经京房等先贤改造,创立了“以钱代蓍法”。 “以钱代蓍法”便是所谓的摇卦法,并一直沿用到今天。具体为使用三枚铜钱,握于掌中,经过六次抛掷,便得出一个卦的六个爻。这种方法简单易操作,人人可会,起卦时间不过一两分钟。然而,这种方法看似很通俗,其实也蕴藏着天地之道在里边。首先,铜钱外圆内方,外圆为天,内方为地,三枚为天地人三才,握于掌中,天人感应。可以说,铜钱摇卦法是对易起卦方法的发展。 到了宋代,易学大家邵康节先生创立了梅花易数体系,该体系其中一个创新就是在起卦方法方面,这种起卦方法摆脱了工具,根据问卦的时间或观物观象便可瞬间起出卦来,毫无疑问又是对易学起卦方法的重大发展。直到现在我们仍然可以使用这种方法起卦。 六、学习易学路径建议 经常听喜欢易学的朋友说,周易太难了,读不懂。那么,研究易学要怎么学、从哪里开始、路径如何呢?笔者结合自身30多年学习、研究、感悟、传承的经历,谈谈个人观点,供朋友们参考。 (一)不建议的学易之途 1.从《易经》开始学易 有大量喜欢易学的朋友开始学易便研读《易经》的经文,读来读去就没下文了。对很多人来说,基本是走不通的。 2.学易止于术 科学家在各自领域研究到一定程度便不自觉地走向了哲学。探究易学的终极目的是悟道。因此,学易止于术,相当于路途走了一半。 (二)建议学易的方法路径 第一,“未学易,先学筮” 民国易学大家尚秉和先生针对学易的途径提出“未学易,先学筮”,即在没有学习研究易理之前,先学习研究以预测为主体的易学实用功能。兴趣是最大的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易学的预测功能往往可以引人入胜,很多人跨入易学门径也是因其神秘的预测功能。同时,深入探究了易学的实用体系,也有助于参悟博大精深的易学哲理,须知道显术中,术中藏道。更不至于出现研读了多年的《易经》,却不知卦是怎么出来的尴尬局面。 第二,未读《易经》,先习《易传》 《易经》经文晦涩难明,《易传》诸篇相对通俗了很多。更重要的是,按照易道衍生原理,《易经》的卦爻辞是64卦和384爻层级,在其前、其上还有八卦、四象、两仪和太极。所以,经文的层级不高,其不过是对六十四卦逐卦逐爻的解说,却没有对易道的总体论述。而《易传》除了在“彖传”“象传”中进一步逐卦、逐爻解说经文之外,更重要的是“系辞传”“说卦传”等对易文化的独立阐发。《易传》从宏观到微观,既高屋建瓴,又无限精微。既俯视易学全貌,又能深入卦爻之中。 中华文化、中华思维是一个从上到下,从大到小,从先到后,从全局到局部,从宏观到微观的,先掌握易的全局再逐个进入64卦,是最佳途径。 第三,要象数和义理同参 汉代孟京创立的象数易学体系在当时甚为流行,甚至被称为官方易学。而费直以经传解易却被称为民间易学,一度被边缘化,而当代《周易》读本其实大体是费直易学。 应该说,象数易学、经传义理都是博大精深的易学体系的组成部分,各有其价值不可偏废、不应对立,同时,两者互不包容、不可替代。因此,研究易学,到了一定的程度要象数与义理同参方为大道。 第四,要追根溯源 易学的根源是六十四卦的卦爻符号,在文王为其附之以文辞之前的数千年间,一直单纯以卦爻符号的形式存在并应用。应该说,易学后世的一切发展都是建立在卦爻符号的基础上。 因此,宋代易学奠基人陈抟老祖才说出了大气磅礴的治易名言:“研易者当于羲皇心地中驰骋,无于周孔语言下拘挛。”这样,才能准确把握易道的精髓,不会被任何人“带偏”,当然也包括《易经》的文王,《易传》的孔子,《本义》的朱熹等先圣先贤。 易学博大精深,弥纶天地,涵盖万有,涉及体系广博,加之笔者探究有限,绝非此万字拙文能讲透,能言尽。此文仅做系统梳理,供想学周易又不知怎么进入的朋友们参考,也期待业界专家指正!
参考文献: 1.《易经》《易传》《帛书易》等 2.《周易导读》王炳中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