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2日,我会第四期姓名学研修班开班,这也是我会2024年度的收官课程。来自全国各地30余名学员参加学习。本期姓名学研修课程是由我会会长、专家委员会主任王成桓老师授课。 
课程延续了深受学员喜爱的线上、线下同步授课形式,这种教学模式既满足因地域限制无法亲临现场学员的学习需求,又为能够来到现场的学员提供了面对面交流互动的机会。 依照惯例,在上课前王成桓老师带领来现场的线下学员共同祭拜了易学三圣——伏羲、周文王、孔子(线上学员在屏幕前行注目礼),感念易学先圣开创了经天纬地的易学文化。 王成桓会长的授课风格独具魅力,令人印象深刻。风趣幽默的语言风格,让课堂氛围轻松愉悦,寓教于乐,让学员们在欢笑中汲取知识。在授课过程中,他会根据每个学员的不同特点和学习进度,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对于基础薄弱的学员,他会耐心地逐步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而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员,则会提出更具挑战性的问题,激发他们的思考和探索能力。 他强调,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智慧和历史,以形音义三大要素为特征的汉字区别于其他文明的表音文字,正像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指出:“汉字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传承和弘扬,坚定文化自信。以汉字组合而成的姓名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远古的伏羲,到姬昌、仲尼,再到阳明,姓氏名字号的传承脉络,显示着先人的智慧,也说明了姓名文化伴随着传统文化发展的全过程。姓名学是一门起名技术。因为汉字具有阴阳和五行属性。无论是人名、地名、商品名,也都玄秘地体现出阴阳、柔刚、仁义之别,所以姓名学在易学应用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 我会将不断优化组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各个培训科目,以适应日益增长的传统文化爱好者的需要,更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
沈阳市周易研究会秘书处 2025年1月1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