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12-02 | 来源:沈阳市周易研究会 | 浏览次数:0 |
易学知识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是人类最大的最神奇的学问。阴阳之道,五行学说,八卦类象,各种预测方法都在指导着人类社会。相学体系中的手相学也可以在当今经济社会中发挥巨大作用,尤其在健康方面更显突出。八卦中艮卦的人体类象代表手,艮卦又代表医卜之术,所以手在某种程度上能反应出人的精神风貌和健康信息。看手知性格、看手知贵贱、看手知健康,现着重论述怎样通过手来知道健康情况。 手的形态、色泽、纹理、脉络都提示我们身体的信息。中国传统医学认为,手是阴阳经脉气血交合联合的部位。按中医经络学说,经络系统中十二正经均起止手足,其中与手相关的有手三阳经和手三阴经。这些经脉与全身的脏腹相应、气血相通,当脏腹、气血发生病变时就会从手的形态、气血、络脉等变化中反映出来。 肝与手:肝主筋,其华在爪。筋,包括肌腱、韧带等纤维结缔组织,它的主要功能联络骨节,主司运动。《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肝之合筋也”。《素问·痿论》也说:“肝主身之筋膜。”爪的营养来源与筋相同,故称“爪为筋之余。”爪是手的异称,肝之盛衰可影响到爪甲荣枯的变化。如肝血充盈则爪甲就坚韧、光泽、红润。肝血不足,则爪甲多薄而软,甚则苍白、干枯、变形而易脆裂。 心与手:中医把大脑皮层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归属于心。《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神明即是人的思维活动的外在表现。《灵枢·本神篇》亦说:“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俗语说:“心灵手巧”,手巧首先要心灵,手要受“心”的支配。心主血脉,心血充足,经脉流畅,手和面部一样红润,光泽。 脾胃与手:《内经》说:“脾生肉”,“脾主四肢”“四肢皆禀气于胃”。脾有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脾气健旺,化源充足,则肌肉丰满,四肢强劲,手灵活有力。反之,若脾失健运,化源不足,肌肉四末夫养,以致肌肉消瘦,四肢倦怠无力,手软下垂不能握。 肺与手:肺主一身之气,这里的气(营气、卫气、宗气)是指人体内的精微物质,这些营养物质靠肺的输布布散周身,使手得以维持正常的活动。正如张景岳所说:“经脉流动,必由于气,气主于肺,故为百脉之朝会。”足之所以能步,手之所以能摄,除靠肝血的濡养,心气的推动,还要靠肺的输布才能完成。 肾与手:中医理论认为肾为先天,主骨、生髓,通于脑。《素问·六节脏象论》: “肾者,……其充在骨。”肾气充足,骨质坚硬,手足强劲。反之,肾气不充,骨质不坚,腰脊酸软,手摄无力。脊髓上通于脑,脑为髓海,肾精充足;髓海满盈, “脑”的功能就健旺,思考敏捷,反应灵敏,故被称为“元神之府”的脑。 相由心生,命由心转。及时发现手掌的变化,达到预防疾病防患于未然之目的。如世界卫生组织秘书长说:“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无知。”生活中很多疾病不是不能治疗,而是因为发现太晚,错过了治疗的最佳时间,耽误了治疗。让我们经常关注自己的双手吧!愿人们学会养生之道:法于阴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和于术数(人体的变化与天地万物的变化是一样的,人体要与天地自然的变化合拍,如果不合拍了,就会出问题);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超过自己身体的能力而不让身体休息)。 |
上一篇:周易学习中的定位<一>(丁婧怡) |
下一篇:企业品牌命名操作要点(徐丞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