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学揭秘 王炳中 【提要:本文对姓名学进行了全面系统阐发,挖掘了姓名文化的渊源,客观评价了名称的作用,对五格剖象法进行了客观分析基础上的定位,使人们不迷不盲。】 古往今来,每个人都要有姓名。名字叫什么,怎么起,又有什么影响,便成了一种学问。深究其根源,又和易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又具有一定的“神秘性”。在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今天,姓名文化需要普及,本文拟逐层揭开其面纱。 一、什么是姓名学? 1.什么是姓、氏? 姓,甲骨文由“女”和“生”构成。“姓”字源于“生”字,姓,便是生。姓,最早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后期有了汉字之后。那时的姓是从母的,“民人但知其母,不知其父”【1】,其为“别其姓族”,使人“分其类”【2】,区别不同的血缘关系,同姓的人有共同的女性祖先。因此,上古八大姓如姬、姒、姚、姜等,都带“女”字旁。同姓的人不能通婚,因为先人已经知道“男女同姓,其生不蕃”【3】,故要“远禽兽,别婚姻”【4】。 氏,是姓的分支,同一姓下有不同的氏。氏是父系社会后用来区分同一姓下不同人的地位身份的。可以封邑为氏,如解氏;可以官职为氏,如卜氏;可以男性部落首领称号为氏,如神农氏;可以居地为氏,如西门氏;可以祖先的字为氏,如孔氏等等。 战国以前姓与氏的使用很严谨,秦汉以后姓与氏逐渐融合,统称姓氏。后世的姓大多是古时的氏演化而来。 2.什么是名、字、号? 甲骨文的“名”字,由“口”和“夕”组成,比较共识的解释是晚上互相看不见,故自报其名。名不仅是指人名,还可指物体之名。远古时人是没有名的,随着人口增加,人与人交流的增多,用于区分你我他便有了名。正如《道德经》所言:“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字,由“宀”和“子”构成,是在房子里生养孩子的意思,引申为一切的衍生多为“字”,包括出嫁、生育,也包括衍生的汉字。名字的“字”字,又称表字,是男子二十岁冠礼、女子十五岁笄[jī]礼后,在名以外衍生出的一个与本名含义相关的别名,以明其志、以表其德。但古代很多平民百姓也没有字。 在成人之后,名是不能随意叫的,“直呼其名”是不礼貌的。但字是可以的。 比如,孔子自己可自称“丘”,但别人只能称“仲尼”,因“丘”为其名,“仲尼”为其字。 号又可称为别号、自号、外号,是名和字之外又一个称号,多用以表达个人的情怀,风流雅士多自用,故才称自号。如王阳明自号“阳明子”。还有一种号称谥(shì)号,是有一定贡献地位的人过世后,为纪念他给他起的号,如曾国藩的谥号为“文正”。还有一种皇帝使用的号,称年号。比如清康熙帝名“爱新觉罗·玄烨”,年号“康熙”,后人多以其年号来指代他了。 号的实用性也很强,除供人呼唤外,还用作文章、书籍、字画等署名。 3.什么是姓名学? 所谓姓名学,是应用易学和文字学的基本原理,研究如何起一个好名字以及人和群体、地区等名称对相应人和群体、地区影响的学问。 这个定义有两个要点:其一,起名的方法;其二,名称对人和群体的影响。而正是这第二点,更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天人合一”的特点,也正是姓名学的魅力所在。 姓名学不应分流派,对姓名有价值的诸多要素都是其组成部分,有价值的理论基础都不应受到排斥。姓名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因其大量应用易学基础,说是易学文化的应用分支也不为过。 二、姓名学的起源与发展 如上文所述,姓名的出现历史久远。但在文字产生之前谈不上姓名文化。尽管那时的先人也会有名字,不过只是用于相互称呼,就像在文字产生之前有语言一样,真正的名字当在有了文字以后。结合考古及目前的认知,当在近5000年前的黄帝时代。 有了名字,逐渐便产生了姓名文化。但两千多年并未产生全面系统的姓名学理论体系,只是散落在中华文化体系的方方面面。比如春秋时便提出了信、义、象、假、类起名“五则”。战国时,又规定了“六不”,即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等命名的原则。然战国时期荀子的《荀子·正名》,其主体并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姓名学。 宋代是一个中华文化集大成、又有所创新的时代,姓名文化在那时也得到了更规范、更广泛的应用。以大儒朱熹为代表,开启了五行与姓名严谨结合的时代。朱熹及其子孙的名字皆从五行相生之理,见下图: 至明代再延续宋代的文化传统,包括在名字方面。下面是明代皇帝的名字,也是按照五行相生的顺序而起。 (注:明代宗朱祁钰是明英宗朱祁镇的弟弟,因此名字都属金。) 当代按照家谱继续延续五行相生之序的仍然存在,包括一些公众人物,不再举例。 姓名文化真正被称为姓名学,还是当代“五格剖象法”出现之后的事。据资料记载,风行于当代的“五格剖象法”始于1918年,由日本学者熊崎健一郎先生在中国易学文化的基础上改编而成,将其定名为《圣学》,并逐渐流行于日本。台湾学术界的代表白惠文先生赴日求学,随熊崎氏三年学成归来,并把所学心得整理成书,流传于世,便成了现在市上流行的姓名学蓝本。这种姓名学大致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流传到祖国大陆,90年代初开始兴起,因其和每个人、每个家庭关系密切,又加之简捷易懂,上手快,所以很快发展起来,以致早已家喻户晓,尽人皆知。 然而,这种姓名学理论依据不确,实践应验不高。所以,将其归类到游戏范畴更准确(此认知并非笔者一家之言)。但此种姓名学却启发了当代相关学界人士的研究与探索,不断挖掘整理出适应当代人文特点的、客观求实的姓名学理论体系。特别是易学界人士的介入,更突出了姓名学的易学内涵,增加了其博大精深的玄妙性。当代姓名学的研究者们,都是在对文字学与易学的研究实践中,在面对大众对姓名文化的大量需求而促使对具体的姓名反复感悟中,以及在浩瀚的古代书海支离破碎的阐述中,总结归纳出了一套系统的体系,笔者拙著《起名真诠——中华姓名学正源解析》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完成。 三、姓名学的理论基础与好名字的要素 1.姓名学的理论基础 姓名学的理论基石有两个,一个是易学,一个是文字学。 易学衍生体系中的太极、阴阳、三才、四象、五行、八卦以及象理论在姓名学中都有应用,甚至六十四卦中蕴含的思想在姓名学中也多有体现,共同构筑了姓名学的易学基础。 姓名是由文字构成的,因此与文字相关联的知识体系也是姓名学的基础。组成姓名汉字的义、理、象、音等都是起名选字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2.好名字的要素 一个好的名字要符合很多要素,笔者在拙著《起名真诠——中华姓名学正源解析》中整理了十五个方面。包括意象好、五行合、有韵味、阴阳符、拆字吉、卦象吉、谐音吉、忌大而全等等,这些要素对名字的品质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比如,一个男性的名字要相对阳刚,女性的名字宜柔美,如果反了,便是违背了最基本的自然之道,也违背了姓名学。你我他叫同一个名字效果会不同,因为不同人的命理构造不同,你喜木,他可能喜火。所用之字的结构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比如名中带“硕”字的人可能比较实在,因为该字是由“石”和“头”构成。名字两字相重的,特别是五行属火的,如红红、丽丽、彤彤、丹丹等,婚姻不佳的多…… 3.如何识别名字的好坏? 姓名是精神文化作品,物质质量易识别,精神品质难辨分。一个名字就好比一幅书画作品,其品质绝非认识字、有文化、会写作就能识别清楚。在我会专家为人起名时,偶尔会遇到起了多次客户还是不满意的情况,究其实就是对方不懂姓名文化,又接受不了自己陌生的姓名学理论,完全按照自己的认知去评判。须知“隔行如隔山”,何况姓名学也可谓博大精深。上策是认准了就要听专家的,姓名学和其它领域一样! 四、五格剖象法为什么是伪学? 五格剖象法的理论支柱是姓名中每个字的笔画数,根据姓名每个字的笔画数计算出所谓的五格——天格、地格、人格、外格、总格之数,通过规定的每个数的吉凶以及天地人三才五行关系来论断一个名字的好坏。五格剖象法的核心是以汉字的笔画数为这个汉字定性,这是此种方法的基石。那这个基石靠谱吗?答案是否定的!易是中华文化之根,“易者,象也。”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源头,造字法的核心是象形法。可以统而言之,汉字来源于象。“山”字就像座山,“鼎”字就像个鼎,“人”字就像个人,和笔画没有关系,笔画丝毫代表不了这个汉字要表达的内涵。 我们再从另一个角度看,笔画相同的字很多,比如12画的字有上千个,这上千个字要表达的内涵显然各不相同,比如富、智、顺都是12画,而悲、残、丧也是12画,其吉凶可谓完全不同,都用12去代表合适吗?此外,笔画相同,五行也不一定相同。比如,森五行属木,淼属水,堤属土,这几个字都是12画,五行却各异,内涵当然也不同,都用12去代表显然没有道理。 五格剖象法还规定,笔画数一律以《康熙字典》为准。早于《康熙字典》的《尔雅》《说文解字》《玉篇》等不取,晚于《康熙字典》的《新华字典》也不用,独取《康熙字典》不知何故! 此外,还有一些汉字五行的认定原则,三才配置五行的取法,什么天格加一,外格加一等等,都毫无道理或依据不充分。 至此,我们完全可以得出结论,五格剖象法就是伪学。至于五格剖象法原著称该法在日本被尊称为“圣学”,不是作者过分的夸大,就是反映日本相关人士对易学的浅薄无知。本文对此学说的定位,绝非出于什么狭隘的民族情结,更非出于个人的喜好,而是出于对中华文化负责的精神,代表我国更多的姓名学专家们在发声。一个毫无准确的理论支撑、在实践中又不应验的所谓学问,怎能任其泛滥下去,错误地影响一代代的国人? 说到这儿,还要强调一下,当代一些起名专家,有些表面上在用五格剖象理论,其内在却蕴藏着姓名学其它更重要的理论。 五、怎么看名字的作用? 由几个汉字组成的名称对相应的人及群体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被称作诱导作用。这个诱导作用是潜移默化、不知不觉的。不同的人,不同的群体,受名称影响的程度是不同的,受名称影响的方面也是有别的。有的作用会达到令人吃惊的程度,会使人“不得不信”。名里藏道,有时观其名知其人,并非妄言。 据《传习录》记载,大儒王阳明小时名“王云”,但直至五岁还不会说话,后经一云游僧人改名为“守仁”后,很快便开口讲话了。在当代类似的现象也不少见,1996年四川13岁小女孩蒋彩莲在洪水中冲流百公里不死的奇迹;有些孩子小时身体不强壮常感冒,通过改名身体就强壮起来了,等等不一而足。到底是巧合还是什么原因,奇迹确在不断地发生。 但名字的作用也是有限的,过分夸大名称的作用和完全否定名称的作用都是不客观的。“有了好名不经努力便可飞黄腾达,没有好名便会一事无成”的观点显然是不可取的,好的名字还需要主观努力才行。 天人合一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思想,几千年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天人合一思想或许是姓名对人产生影响的传统文化原因。从现代科学观之,结合当代最新科技成果,或许是量子纠缠的一种表现吧! 六、起名容易吗? 起名容易吗?一种说法很容易,因为不过是查查字典,找找字,组合起来好听了,很快便可起好。但专业人士会说起名很不容易,是一件很烧脑的事情,因为一个好名的要素太多,同时满足难上加难。要考虑阴阳、五行、意象、音韵、雅俗、卦象等诸多方面。有一些姓名学知识的人都知道,起名要结合名主的命理,通过命理判断主人的五行喜忌,再选取起名所用字的五行。但人们常说的“缺啥补啥”却是错误的,应该叫“喜啥补啥”。能够判断出“缺啥”在指导下读书几天便可做到,但能够判断出“喜啥”却要几年之功,有些人潜心研究了五六年遇到一些特殊的命局仍然摇摆不定、无所适从。而命局喜忌定不准,名称的根基就动摇了。起名之事低门槛,高屋顶,识别的价值就更大了。很多专业人士穷究姓名学数年到数十年,像习练书画一样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值得尊敬! “起名是方法,是技术,也是艺术。”【5】初级来说,起名是一种方法,这方法,是建立在系统的姓名学理论基础上,掌握了相关方法便会起名;中级观之起名是一种技术,这技术表现在知识的广博、操作的娴熟、经验的丰富,显然不是谁都能具备了;高级论之起名是一门艺术,是更高层级的学问,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需要素质做支撑,需要艺术细胞做依托。有的人煞费苦心也起不出动听的好名字,就是因为缺乏审美,没有艺术鉴赏力。一个好的名字就是一件艺术品,越品越有味道。因此,起名者除了掌握系统规范的知识体系外,审美境界高低决定了所起名字的境界,和写字是一样的。只要读过书的人都会写字,但字写得是否工整、规范,比例协调,就上升到了技术的层面。字写工整了还不行,只能说是会写字了,谈到书法的层面还有距离。谈书法就上升到了艺术层面,所以才有书法艺术之谓。有的人写的字很工整,单独拿出一个字看无可挑剔,但通篇来看就是没有美感,这种人就是艺术品味不高;这种书法作品,也就艺术价值不大。因此,起个好名和写一手好字、弹一首好曲没什么两样,要的是感觉,需要“悟”。从这一点来说,姓名学和其他中华文化一脉相承,因此,要起一个好的名字的确不易。甚至有的人可以按照姓名学的原则起出吉祥的名字,但却终生起不出有艺术品味的名字,因为艺术需要感悟,甚至“不可学”。所以,起个好名字真需要时间,但又不是时间够了就可以了,还需要灵感,需要“顿悟”。 起名又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因为任何一个名字和自然与人一样没有完美,而人又大多追求完美。因为无法完美,所以起名时需要取舍,在自己的手下要舍掉某些方面,岂不痛苦! 七、起名常见问题问答 一问:网络上给名字打分准吗? 答:不准。因为其依据是五格剖象法。 二问:网络上查到的汉字五行对吗? 答:不一定对。因为其依据的是五格剖象法理论。而且较乱,任何人都可在网上留下相关痕迹。 三问:网上查到《康熙字典》中标注的某字五行属性对吗? 答:不一定对。因为在《康熙字典》中是没有汉字五行属性的,网络上的是当代人依据五格剖象理论加进去的。 四问:改名不改身份证可以吗? 答:可以。作为笔名便可,只要经常用,便是你的名。当代各领域使用笔名者不少。 五问:起名结合生肖喜忌有道理吗? 答:没道理。属鼠要带“米”,属羊要带“艹”,只是考虑了属相,也就是名主命理的生年,但影响一个人生命规律的是年月日时八个字的组合。 参考文献: 【1】东汉《白虎通》 【2】春秋《尚书·舜典》 【3】《左传达室·鲁僖公二十三年》 【4】东汉《白虎通》 【5】王炳中著《起名真诠——中华姓名学正源解析》
|